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新聞資訊 > 知識課堂
看從業(yè)10多年的前輩談各種無功補償、電容器、諧波等問題精
一、關于電容無功補償裝置輸出容量計算的探討
電容無功補償裝置輸出容量的計算對很多剛接觸這行業(yè)的同志來說有點混亂。本人把自己的一點心得寫下來,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。
為方便分析,設定裝置運行在理想的額定電壓下,不考慮系統(tǒng)電壓波動或諧波等干擾。
Q:裝置的無功輸出量;
Qc:電容器的無功輸出量;
Qcn:裝置的電容器額定容量;
Ql:串聯(lián)電抗器的無功輸出量;
Un:裝置的額定電壓;
Ucn:電容器的額定電壓;
Uc:電容器的運行電壓;
K:電抗器與是容器的阻抗比率。
1、裝置沒有串接電抗器或只有很小的限涌流電抗器。
明顯可知Q=Qc=Qcn;Un=Uc,沒必要討論。
2、裝置接有抑制諧波的串聯(lián)電抗器,比率為K。
Uc=Un/(1-K)_____電容器的運行電壓在串聯(lián)電抗器后提高了,
Qc=Qcn/(1-K)∧2
Q=Qc-Ql
以K=6%計算
Uc=1.064Un
Qc=1.13Qcn
Ql=0.06Qcn
Q=1.07Qcn
通過計算可知,當串接電抗器后,如果其它參數(shù)不變的情況下,裝置的無功輸出容量是增了(數(shù)值上大概就是增加了是電抗器的容量)。正是由于上述計算的原因,很多設計人員就認為加了電抗器就相當于加了容量,可以減點電容器了。
實際上述計算雖然正確,但在工程設計是不可以這樣運用的。觀察上述計算過程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電容器的運行電壓比額定電壓提高了,這相當于使電容器過負荷運行而多出力,這會損壞電容器的,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應提高電容器的額定電壓,因此實際計算如下(6%電抗):
Ucn= Un/(1-K)=Uc
Qc=Qcn
Q=Qc-Ql=0.94Qcn
結論:
當電容無功補償裝置中有抑制諧濾電抗器時,電容器的額定電壓要相應提高,裝置容量輸出相應減少。工程上簡易公式:串多大比率的電抗器,電容器額定電壓提高相應比率而裝置輸出減少相應比率。
二、也來談談什么是無功?
什么是無功,一個書本上應該寫得明明白白的概念,但總有多人提出這個疑問,而回答的也各式各樣,概念非?;靵y,甚至很多書上也給出了誤導的解悉。下面談談個人的體會。
1、什么是無功?
這里有個誤區(qū),我們所說的無功實際是無功功率的口語說法。這個概念很多人都知到,但也迷惑了很多人,從而產(chǎn)生了很多無功就是無用的功的說法,令人越想越不明白。因此我們首先建立無功是指無功功率。
2、那到底無功功率是什么?
先看看標準上給出的定義:無功功率Q=S*sinθ,其中S為視在功率,θ是電流與電壓的相位差;或者Q=√S∧2-P∧2 (真的不知如何打公式,不過相信大家看得明白),P為有功功率。如果三角函數(shù)還沒全忘記的朋友應明白S、P、Q的關系就是三角函數(shù)中兩條直角邊與斜邊的關系了,放坐標系中P在x軸,Q在y軸,S就他倆合成的斜邊,θ就是S與P的夾角。要想明白無功補償?shù)脑?,腦里一定要想象出這個坐標系,也就是當三個元素分別變化時圖形是如何變化的。
3、那到底無功功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?
上面所談的只是無功功率的數(shù)學定義。要說清楚他的物理意義,先要從什么是做功開始。從能量守恒原理可知,電路中所做的功實際是指負荷把電能轉化為其他的能量。如把電能轉化為熱能、光能、機械能、化學能等,產(chǎn)生這些作用的元件我們稱為電阻元件。電能通過這類元件,能量就傳到電路系統(tǒng)外面了,習慣上稱為元件吸收能量,而元件吸收能量的快慢就用功率這個概念,這種電阻元件所產(chǎn)生的功率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功功率(電能讓他們轉走了,確實有做功)。但另外有一些元件,如電抗器,電容器,他們在電路中也轉換電能,但只在一個頻率周期的一半時間轉走電能,而另外一半時間又把電能轉回來。電抗器在一個頻率周期中兩次把電能轉化為磁能,而在同一周期內又兩次把磁能轉回電能。電容器也類似,一個頻率周期中兩次把電能轉化為靜電能(電能的儲存),而在同一周期內又兩次把靜電能轉回電能(電能的釋放)。這類元件不斷地從電路中吸收能量,但又把能量放回來,因此在一個頻率周期上看,電路系統(tǒng)中的能量沒有被轉走,沒有做功,如果作數(shù)學推導,確實可以得到P=0(具體推導請參考教材)。但是這種能量的交換雖然對于元件本身沒有做功,但他對電路的其他元件是有影響的,特別是當這個交換的速度變得很大時,作用更明顯,為了考察這種現(xiàn)象,科學家強行給出了無功功率這個名稱,他就是指上述元件的能量交換速率(有功功率是能量轉換)。在數(shù)學意議上實際是把功率的負半周期強加上了絕對號。最后還要說說的是視在功率S,其實視在功率也不是真正的意義上的功率,與無功功率一樣,是科學家為考察電路現(xiàn)象而定義的一個概念,即元件端電壓的方均根值與流過電流的方均根值的乘積(實際就是電流表上的電流讀數(shù)與電壓表上電壓讀數(shù)的乘積)。
小結:
無功功率是元件在電路中能量交換的速度,而有功功率是元件在電路中能量轉換的速度,而視在功率是無功功率與有功功率的三角合成。三者的數(shù)理關系表現(xiàn)為Q=Q=√S∧2-P∧2 。
注:上述分析是以正弦交流電路為基礎,沒有特別說明的元件均指理想元件。
三、關于無功概念的淺析。
由于部分同志對無功的概念較為混亂,現(xiàn)試對其作出淺析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大家應建立一個概念,無功并不會被消耗,只會被補償、平衡。
首先,大家應了解為什么要定義無功。無功是無功類設備(電感、電抗)與電網(wǎng)進行能量交換的速率。應強調的是交換的速率,而不是交換過程中的損耗,即在交換過程中由于漏磁、介質損耗等能量的損失并不屬于無功,這些是因無功過程中引起的有功損耗。
再明白點說明無功的定義及與有功的分別。電網(wǎng)中存在電能,當電流通過負荷時,會產(chǎn)生機械運動、光、熱能等其它能量的表現(xiàn)。這實際上電能轉換成機械能、光成與熱能等。這種轉換速率我們稱為有功,轉換的結果就是電能的消耗,其主要特征是當電能通過負荷轉換成其它型式的能量后,并不能立刻變回電能(一個周期內)。而有些特殊的設備(如電抗器、電容器),當電流流過它們時,在半個周期內,電能會轉變成磁能或場能等形式,但在后半個周期內,這些能量會轉變回電能并反送回電網(wǎng),因此從整個周期來看,設備沒有從電網(wǎng)中吸收任何電能,只是不斷的作能量交換(是交換而不是轉變);為計算交換的速率,因此定義無功這個概念,這類設備就是無功負荷。雖要說明的是,實際上是沒有純無功負荷的,實際的無功設備在能量交換時一定有能量的損耗(如漏磁、介質損耗等),這部分丟失的損耗不能算入無功,這是因無功作用而產(chǎn)生的有功損耗。同理有些人把設備產(chǎn)生的不是需要的熱能等能量損失稱為無功是不對的,這是無用功,而不是無功,因其不能轉回電能。
有些人可能會問,無功既然只是無能量交換,沒有能量消耗(確切的說是轉變?yōu)槠渌问降哪芰浚?,那為什么我們還要那么重視無功呢?下面用一個例子說明:電廠發(fā)電,煤送入工廠,會被消耗(相當于有功),工人每天上下班,在工廠進出,人數(shù)并不減小(相當于無功)。工人雖然不會損耗,但工人上下班必然占用道路,影響煤的輸送(為了說明問題,只好認為他們是用同一道路的),這就相當于無功影響了設備的輸電效率。同時,工人在上下班的過程中必然對路面產(chǎn)生損壞,路程越長則維護費用越大(這相當于無功引起的線路損耗,屬有功);為減小這個損耗,廠區(qū)內最好就建有工人住房(這相當于無功就地補償、平衡)。
總結:
無功是能量交換的速率,本身并不產(chǎn)生損耗。我們常說的無用功損耗能等,實際上很多是屬于有功,因為它是把電能轉為熱能或機械能等。但無功負荷在能量交換過程中必然帶來有功損耗,而且負荷與電源的距離越遠則損耗越大,并且會占用大量的線路輸送能力;為了減小這方面的損失,我們就要在無功負荷設備的旁邊加裝反性質的無功負荷,使其互相進行能量交換,減小對電源的依賴,達到提高線路輸送能力及減小線損的目的。